该剧种是闽中沙县民间流传下来的独一无二的汉族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沙县肩膀戏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中国民间艺术奇葩”之美称。
大人肩膀上幼儿展示的艺术
在旧社会,是底层生活的码头肩夫和苦力,在民间节庆时肩头上顶着孩童杂耍,赢得富人的奖赏。
慢慢地形成了肩膀戏的表演,是大人肩膀上幼儿展示的艺术,一对对都是父子、父女的“搭档”。
既要大人小孩间的动作合拍,又要团队的默契配合。
它早先采用民间最流行的小调打花鼓演唱《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剧目;后来采用南词曲调演出《赶船》等戏;后面又发展到演出《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等京剧折子戏。过去每当逢年过节,肩膀戏都要走街串巷演出一番,所到之处,无不备受欢迎。
站在大人的肩膀上
时有“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出一种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戏。
演出时,由8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
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小孩原本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平时又训练有素,站在大人肩上不仅不怯场,而且唱起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起来招形式有致、惟妙惟肖。
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根据剧情需要,与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浑然一体。
如今,肩膀戏如何融入到沙县小吃、沙县乃至中国文化产业的大潮中,是当下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沙县小吃网 » “肩膀上的中国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