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高桥镇
张确
张确在史志典籍多有记载,但生平资料几乎阙如。明嘉靖重修《沙县志》卷之六《选举》所载最详,也只是一鳞半爪,抄录于下:“张确,开宝八年乙亥,江南后主保大三年。《剑志》书确为开宝八年榜首。及考是年榜首,乃王嗣宗,非确也。询诸耇长,皆谓确为江南榜首也。按开宝八年十一月,宋下江南,确登第时或在春欤?马鄱阳曰:江南将亡,犹命张佖典举贡。是亦其征也。故以确系江南,大统则系于宋也。近得私录南唐与确诰词云:进士张确,丘山挺秀,词学驰名;较艺文闱,首登科第;扬芳艺苑,特出时流;俾摛藻于禁林,宜升华于芸阁;斯为清擢,或表优恩,可授文林郎守秘书省校书郎。又得陈招捕牒文云:进士张确,擢秀士林,驰声上国。文场较艺,既首擢于高科;世泽下流,果飞腾于翰苑。曜光乡里,超冠古今。设无激扬,何奖劝其?所居崇信乡,可改为翔鸾;德星里,可改为化龙。本户徭差,并与蠲免。故牒。”开宝八年是公元975年,而江南中主保大三年,则是公元945年,上下句时间相矛盾。根据《沙县茂溪张氏族谱》等资料佐证,张确中状元之年应公元975年。陈招捕是宋绍定年间知南剑州提举兼招捕使陈韡,由他签发的官府文牒,说明沙县的崇信乡德星里,因状元张确,更名为翔鸾乡化龙里,并免除张确家族徭差之役。
在《沙县志》卷之二《疆里》记载:“高桥,宋开宝八年建。里人张确,举南唐状元及第,而桥适成,因名高桥。盖取高科之义。”清康熙《沙县志》说:“翔鸾乡,其村数十,高桥最大,按旧志,桥始建,里人张确举状元及第,故名,取高第之义。”据明嘉靖《延平府志》、《福建通志》、《八闽通志》和《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等史志文献所记载,张确是闽西北最早的状元。沙县建县虽早在东晋,但长期以来皆处于未开化的南蛮之地。据史志记载,最早到沙县的文化人是唐末诗人韩偓,他避难居于城西的天王寺,并创作了许多诗歌。张确是沙县的第一位进士,还是闽西北的第一位状元,可谓异峰突起。其后两宋时代,沙县进入文化大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康熙版《沙县志》所称道的“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士以诗书相劝……乘朱轮,曳金紫者不知其凡几也”的繁荣局面,涌现出了数以百计的举人、进士,而张确是骄傲的领头羊。
1
2
清河水静金鱼现,吴早山春玉燕投。
扇赐金鱼文仕第,梦占玉燕相臣家。
皇帝殿上金鱼赐,吴早山下玉燕投。
沙县县城临河前街中间一段旧称坊,师古门以上(绿园大酒店至西大桥)称上状元坊,师古门下至南门兜(绿园大酒店到府前广场)称下状元坊。上状元坊为南唐状元张确建立,下状元坊则是为南宋特科状元张安建立。沙县有民谣云:“上三担,下三担,中间一大缸。”旧时相传,状元是向皇帝进贡一粒金螺得来的,称为进宝状元。张安不是正式状元,只是特奏进士,不过名列于特奏进士中的第一位,后来人们把他列为状元。宋初的科举制度规定,举进士诸科不中者,阅贡籍已经十五举以上终场者,试论一道,皆赐本科出身,谓之特奏名,以别于正奏名进士而言。景祐以后,其法渐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虽文不合格亦取。《八闽通志》记载:“张安为嘉定七年特奏进士”,明嘉靖重修《沙县志》卷之六《选举·特奏名》也记载:张安。七年。第一名。”可见张安是特科状元。抗日时期,为纪念南宋抗金名相李纲,上下状元坊合并更名为李纲路。现在人们只知李纲路或滨河路,却不知状元坊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沙县小吃网 » 他是沙县第一位进士,还是闽西北的第一位状元!他的故乡竟是这里!